为深化区域劳务合作,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,泉州开发区近期组织代表团赴四川省开展劳务协作对接活动,通过政府搭台、企业参与、服务跟进的方式,搭建起一座连接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就业桥梁。这一举措不仅助力泉州解决企业用工需求,也为四川劳动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,实现了真正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一、背景与动因:区域协作的必然选择
泉州作为福建省制造业重镇,开发区内企业密集,对技术工人和一线操作工的需求持续旺盛。随着本地劳动力结构变化和产业升级,部分企业面临“招工难”问题。与此同时,四川省作为人口大省,劳动力资源丰富,但部分区域就业机会有限,外出务工成为许多人的选择。此次劳务协作旨在通过精准对接,将泉州的岗位需求与四川的劳动力供给有效匹配,缓解双方的结构性矛盾。
二、具体举措:多维度推动协作落地
在四川期间,泉州开发区代表团与当地人社部门、职业院校及劳务输出机构进行了深入交流,并签署了多项劳务协作协议。重点举措包括:
-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,实时发布泉州企业用工需求和四川劳动力资源数据;
- 组织专场招聘会,邀请泉州知名企业现场招聘,提供涵盖电子制造、机械加工、纺织服装等多个行业的岗位;
- 开展技能培训合作,依托四川职业院校资源,为务工人员提供定向技能提升课程,确保人岗匹配;
- 完善后续服务,包括务工人员接送、住宿安排、权益保障等,营造“引得进、留得住”的良好环境。
三、成效与影响:互利共赢的生动实践
此次协作已初见成效:首批来自四川的务工人员已顺利抵达泉州开发区就业,企业反馈用工稳定性显著提升。对四川而言,此举拓宽了就业渠道,助力乡村振兴;对泉州而言,有效补充了劳动力缺口,支撑了产业持续发展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“政府引导+市场运作”的模式,为其他地区跨区域劳务合作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。
四、未来展望:构建长效协作机制
泉州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劳务协作长效机制,包括定期互访、深化培训合作、探索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等。同时,计划拓展与中西部更多省份的合作,推动人力资源流动更加高效、有序,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劳务协作不仅是经济行为,更是促进社会公平、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。泉州与四川的这次“双向奔赴”,彰显了开放包容、合作共赢的时代精神,为共建和谐就业生态树立了典范。